2025年7月20日,中国饭店协会正式批准《餐饮外卖即食小龙虾质量规范》团体标准立项 。这则消息看似聚焦于一道“夏日人气菜”,实则折射出我国餐饮外卖标准化、工业化、智能化转型的深层趋势。
近年来,小龙虾消费热度持续高企。然而,品类火爆的背后,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、冷链保障不足、加工环节差异巨大等隐忧。尤其是在外卖即食场景中,因配送半径大、储存时间长,食品安全风险更为突出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行业急需通过团体标准,为“即食小龙虾”建立统一的质量与安全底线。
标准的设立,不仅是文字约束,更要靠设备来执行。对于即食小龙虾而言,加工装备的智能化与标准化水平,直接决定食品能否满足规范要求。
首先是清洗环节。高压气泡清洗机、滚筒式去杂机、自动分选机已逐渐取代人工操作,保证原料无泥沙残留、个体均匀。其次是烹饪环节,大型自动炒制机、蒸煮线、油温智能控制系统,可确保火候稳定、口味统一,并减少油烟排放。再者是调味与包装环节,定量投料设备、真空包装机、杀菌釜和气调锁鲜技术,为延长保质期和确保风味稳定提供了硬件支撑。冷链设备同样不可或缺,从中央厨房到消费者手中,须全程在0–4℃下流转,才能降低细菌滋生风险。
标准化对食品机械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,也孕育了新机遇。即食小龙虾的团体标准将对色泽、口感、微生物指标、包装方式、冷链条件等提出细化要求,这意味着未来相关生产线需要更强的自动检测和智能控制能力。例如,基于机器视觉的分级检测系统可以快速识别虾体破损与不合格样品;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温度、湿度与压力,确保全流程参数符合规范;大数据平台还可将生产记录与物流信息上传云端,实现“从池塘到餐桌”的可追溯。
这一标准的出台,不仅是对消费者安全的保障,更会倒逼行业走向规范化、工业化与规模化。一方面,有助于淘汰粗放加工的小作坊,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开发更适配的流水线解决方案;另一方面,将促进餐饮品牌形成更高的供应链壁垒,以稳定的质量和可靠的交付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一标准可能成为小龙虾产业“出海”的关键前提。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、加工流程与追溯体系要求极高,一旦国内团体标准形成并逐步与国际接轨,就有望推动小龙虾这一特色品类走向更广阔的消费舞台。
小龙虾是一道餐桌上的美味,但也是一个涉及农产品养殖、食品加工、冷链物流与餐饮服务的复杂产业。中国饭店协会推动制定《餐饮外卖即食小龙虾质量规范》团体标准,正是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回应。对食品机械设备行业而言,这既是挑战,也是新的发展契机。未来,谁能提供更符合标准的智能装备和整体解决方案,谁就能在小龙虾产业乃至整个即食餐饮赛道上占据主动。
*本文结合AI生成文本编辑